图片
【原文】哀公问政[1]。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2]。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3],地道敏树[4]。夫政也者,蒲卢也[5]。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注释】[1]哀公:即鲁哀公,名蒋。春秋时鲁国国君,在位二十七年,谥号哀公。
[2]布:陈列。方策:指典籍。方,方版,古时书写用的板。策,同“册”,竹简。
[3]人道: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与“天道”相对的概念。这里指以人施政的道理。敏:迅速。
[4]地道:谓以沃土种植的道理。
[5]蒲卢:即芦苇。
【翻译】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理论都记载在典籍上。如果今天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便能实施;如果今天没有像周文王和周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他们的政治理论也就也就废弛了。以人施政的道理在于使政治迅速昌明;以肥沃土地种植树木的道理在于使树木迅速生长。以人施政最容易取得成效,就像种植蒲苇那样容易生长。所以国君处理政事的方法就在于获得贤才,而获得贤才的方法,就在于国君努力提到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在于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就在于树立仁爱之心。
【解读】为政在人,修身以道
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治国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了其伟大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从远古时期的重鬼神到重人事,是古代文明史的一大历史进步,而他的“为政在人”的思想主张,更是把人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到了首位。可以说,孔子的确是富有大智慧的,他的功德也是我们后世人应该永远铭记于心的。
孔子从谈论治理国家到个人的修身养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和境界修身,这四者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儒家思想要求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先从个人修养开始,培养自己的品行与才能,做一个满意的自我,然后才能够有资格、有能力使家庭幸福美满。只有在小的范围内能够做出成就来,能够应付自如,才能够治理好一个国家,才能够统一天下,做出万古流芳的伟业。
儒家思想的这一主张一直被推崇,并且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把它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来勉励自己,也有很多人把它当作自己人生奋斗的计划与目标一步一步地践行。
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人才的竞争。的确,小到每一个个人、每一个公司企业,大到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对于优秀人才的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然而,怎样才能获得那些真正的优秀人才呢?也就是说我们怎样才能够让贤德之人来“为我所用”呢?
孔子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如果想要笼络天下英才为我所用,想要让天下贤德之人聚之麾下,就必须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贤德之君主。只有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品行修养,较高的智慧才能,能够宽以待人,英明仁德,那些天下英才才会慕名而来。
君主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要明白人生大道的智慧与政治统治的核心,也就是说,他不光要认识到自然兴衰的原因,而且还能从中领悟到一个社会的兴衰之由和一个国家成败兴亡的原因之所在。只有这样,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位贤主的明君,那些真正的英才才愿意帮助他打天下、治天下。如果他能够把天下英才尽收麾下,那么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旷世伟业也就指日可待了。
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英明君主应该具有的仁德与智慧,他之所以成为后世人敬仰的一代天骄,就是因为他深明“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千古真理。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修身养性呢?孔子告诉我们,修身的关键在于修行正道,也就是要秉持中庸之道,把心放正,以正道行事。而修养正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备仁德之心。一颗仁德之心,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而对于统治者来说,更是如此。
试想如果一个统治者没有仁德之心,怎么能够使得万民归顺?又怎么可能有天下英才慕名而来?这点做不到的话,万古流芳的伟业、功盖千秋的成就也就无从谈起了,治国平天下的帝王之梦也就只能是一场美梦了。
中国历史上,尧舜禹有仁德之心,他们施行仁政,以人道治理天下,受到后世人的推崇与敬仰,而商纣王和隋炀帝却没有仁德之心,在他们的时代上演的是酒池肉林的淫逸不堪和对人民施行暴政的惨剧。
古时候有一个书院的对联是这么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只有处理好家事,才能够有能力胜任国事与天下事,而想要承担起天下事,就必须先从自我修养做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为一世英才,才能够在世间有所秉持,才能够有生存与发展的资本与可能。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意思就是告诫后人,国家之所以兴盛,是由于得到了杰出人才的辅助,而国家之所以灭亡,则是失去了英才的帮助。由此可见,有没有英才的辅助,是一个国家兴衰的关键。
国家的兴旺发达,取决于君主本人的品行与仁德,也取决于用人是否得当。孔子说“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庄子见鲁哀公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庄子身上穿着破衣烂衫,脚上穿着草鞋,走了很远的路,去拜见鲁国的哀公。鲁哀公看见他很高兴地说:“我们鲁国儒生多,但学习先生道家思想的人却很少呀!”庄子笑笑说:“鲁国的儒生很少的。”鲁哀公说:“我们鲁国遍地都是穿儒服的人,怎么能说儒生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生戴圆帽的懂得天时,穿方口鞋的知道地理,用五色丝绳系着佩玉的,很会决断。可是穿着儒服的人,未必懂得儒家的这些学术啊!哀公您如果认为我说的不对,为什么不在国内下一道命令,说不懂儒家学术却穿儒家服装的人,一律处死!这样您就知道鲁国到底有多少儒生了。”于是鲁哀公就在城门上贴了告示,一直贴了五天,五天之后鲁国上下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再穿儒服了。
不对!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站在王宫的门前,他是一个真正的儒生。一旁的庄子笑着对鲁哀公说:“怎么样,整个鲁国就只有一个儒生吧,您还敢说鲁国的儒生多吗?”
【原文】仁者,人也[1],亲亲为大[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3],尊贤之等,礼所生也[4]。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注释】[1]仁者,人也:意思是说,所谓仁就是人民之间相亲相爱。
[2]亲亲为大:意思是说,人们虽然相互亲爱,但都是以爱自己的亲属为主要方面。亲亲,前一个“亲”为动词,意为“爱”。后一个“亲”指亲属。
[3]杀(shài):等差。
[4]礼所生也:这句是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都是从礼仪中产生。礼,泛指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
【翻译】所谓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属最为重要。所谓义,就是说人们相处应该适宜得当,而以尊敬贤人最为重要。爱自己的亲属有等级,尊敬贤人有级别,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够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他就不可能管理好人民。所以,君子不能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想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不能不侍奉好自己的亲人;想侍奉好自己的亲人,就不能不知道尊贤爱人;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能不了解和掌握自然的法则。”
【思想】爱自己的亲人,就是最大的仁。这就教育我们,关爱别人可以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原文】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1];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2]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3]。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注释】[1]昆弟:兄弟。昆,兄长。
[2]知、仁、勇:这三种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被誉为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3]一:专一,诚实。
【翻译】天下普遍共行的大道有五种,而实行这些大道的美德有三种。就是说:'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交朋友之道。’这五种就是天下共行的大道。'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就是天下共行的美德。而实行这些大道和美德的方法只能是诚实专一。有的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是在遇到困难后去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人们掌握这些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又都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心安理得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是看到了它的益处才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这些道理。虽然人们实行这些道理有差别,但是当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时候,却又都是一样了。
【思想】关于智慧、仁爱、勇敢的道理,无论朋友们什么时候明白,都不晚。
【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1];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注释】[1]所以:怎样。
【翻译】孔子说:“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思想】好学、力行、知耻是修养自己的基础,从它们入手,我们可以很容易具备智慧、仁爱、勇敢这三种美德,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原文】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1],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2];来百工也[3];柔远人也[4];怀诸侯也[5]。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6];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7];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注释】[1]经:常规。
[2]子:动词,即爱……如子。庶民:众民,指一般的人民。
[3]来:招来,招集。百工:西周时对工奴的总称,春秋时沿用此称,并作为各种手工业工匠的总称。
[4]柔:安抚,怀柔,引申为优待。远人:这里指远方的来客,即外族人。
[5]怀:安抚。
[6]眩:眼花,引申为迷惑。
[7]报:报答。礼:这里是敬意。重:深厚。
【翻译】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那就是: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尊重贤人,爱护自己的亲人,敬重大臣,体恤众臣,像爱自己的儿子那样去爱人民,招集各种工匠以资国用,优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四方的诸侯。
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就能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典范;能够尊重贤人,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就不会使叔伯、兄弟产生怨恨;能够尊敬大臣,在处理事情时就不会感到迷惑不定;能够体恤众臣,那些为士的人就会重重报答恩德;能够做到爱民如子,百姓们就会更加勤奋努力;能够招集各种工匠,就可以使国家财务充足;能够优待远方的来客,四方的人都会归顺;能够安抚各国诸侯,全天下的人都会自然敬畏。
【思想】治国有九条法宝,第一条是修养自身。
【解读】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这是孔子对君子的最重要要求,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提示与劝勉。修身,其内涵就是通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以提高素质、完善自我、实现理想人格,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
诚然,知识很重要,但学会如何做人,却比单纯地获取知识更重要。学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历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却是大家都认同的,那就是具有一定的人格修养,一颗对他人对世界的爱心。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也是走向社会的关键品质,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重要资本。
一个有修养的人,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都给人一种亲和感、尊严感的人,一个对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有着比较透彻的领悟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以地位、金钱、容貌来衡量,而仅仅只是一个真我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守静的人、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懂得自省的人,是一个具有高远气度、严谨节操、淡泊情趣、高雅气质的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里,只有那些懂得如何修身自省的人才能够安顿好自己的心灵,时刻保持着智慧与冷静。人生虽有限,修养却无限,一个人修养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想提高自己,就应该学会修身养性,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
修身最重要的功用是能抑制人性中的恶,光大人性中的善。虽然古人对人性的认识说法不一,比如孔子认为“性相近”,而孟子则提出“性善论”,荀子又主张“性恶论”。然而,无论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们对人性的认识有着怎样的差异,都无一例外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唯有修身才能抑恶扬善,成为世间最高贵的人。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心地平坦宽广,行事光明磊落,就是由于他注重平时的个人修为,而小人却不同,由于没有意识到修身的重要性,故而行事不正,常生烦恼。
《周易》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是说,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君子应如自然一样,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大地,胸怀阔大,兼容万物,君子应如大地般心胸宽广,增厚美德。
修身对内要达到的效果是“慎其独”。《中庸》里面说:“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正因为君子重修身,注意培养理想的精神境界,因此便拥有了高贵的品格,让人尊重和敬服。就像荀子所说的,“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
修身需要自我努力,不断超越,要脚踏实地地从小处做起。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修身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就如《诗经》中所说,要有一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神,否则是不能够成器的。要成为一名君子,也需要进行一番艰苦修炼的过程。只要经过持之以恒的陶冶修炼,人人皆可成为道德高尚之人,成为知耻向荣之人。
人无自修,行之不远。一个人一旦不能自修自省,心灵的沃土就会被岁月风干,就难以发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谦谦者总是反省自己,勇于自我发掘,自我修正,寻找不足,使自己进步;无道德之人却以伤害别人而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的修养,其要求就是要修身为博爱之人,养性为博爱之心。忧人之所忧,急人之所急,以自己内心的体验去试想别人的感受,这是一种大度,也是一种道德修养“浩然之气”的追求。修养高者不会让行事以感情的萦绕而旋转,而是用清醒与理智去驾驭万事万物。“诚者,天之道也!”只有漫漫人生路上闪耀着道德的光环时,我们才能够走得更好。
【原文】齐明盛服[1],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2],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3],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4],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5],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
【注释】[1]齐明:这里专指内心虔诚。盛服:衣冠穿戴整齐,这里指外表仪容端庄。
[2]去谗:摒弃谗佞小人的坏话。去,摒弃。谗,谗佞小人的坏话。远色:远离女色。
[3]官盛:官属众多。任使:听任差使。
[4]时使:使用百姓要适时。薄敛:减轻赋税的征收。
[5]既禀:与“饩廪”同。饩廪,古代指月给的薪资粮米。称:相称。事:工效。
【翻译】必须内心虔诚外表端庄,不符合礼节的事绝不要去干,这才是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方法;摒弃那些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那些诱人的女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这才是劝勉贤人最好的方法;加升他们的爵位,重赐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好厌恶相同,这才是劝勉人们去爱自己亲人的好方法;为大臣多设属官,这才是奖励大臣的好方法;对待士要讲究忠信,并以厚禄供养他们,这才是劝勉士为国效力的好方法;役使百姓要适时,赋税征收要减轻,这才是劝勉百姓努力从事生产的好方法;天天省视工匠的工作情况,月月考查他们的技术本领,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这才是劝勉各种工匠努力工作的好方法;对于远方的客人,要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对其中有善行的人要给予嘉奖,对其中能力薄弱的人要给予同情,这才是招徕远方来客的好方法。
【原文】继绝世[1],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2],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注释】[1]绝世:指卿大夫子孙中已经失去世禄的人。
[2]朝聘:古代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翻译】延续已经绝禄的世家,复兴已经废灭的国家,整顿已经混乱的秩序,扶救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让诸侯各自选择适当的时节来朝聘,贡礼薄收,赏赐厚重,这才是安抚四方诸侯的好方法。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常规,但是,实行这些常规的方法只是一条,即诚实专一。
【思想】这一节继续介绍如何具体实施治国的九条法宝,而贯穿这九条法宝的原则,就是一个字“诚”,要诚心诚意去做。
【原文】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1];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注释】[1]跲(jiá):绊倒。此处指说话不顺畅。
【翻译】无论做什么事情,如能预先确立一种诚实态度,就一定能成功,不能这样,就不能成功。人们在讲话之前能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讲起话来就会流畅而无障碍;做事以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做事时就不会感到有什么困难;行动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行动之后就不会产生内疚;实行道德之前规定自己必须诚实,实行时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的地方。
【思想】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成功,必须事先有准备。无论是日常的学习,还是组织某个活动,甚至仅仅是说一段话,都要事先准备好,这样中途才不会发生困难,即使万一遇到了困难,也能很好地解决。
【原文】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翻译】处在下位的人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那就不可能治理好人民。要想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在交朋友时要讲信用,如果连朋友都不信任自己,那么就不能得到上面的信任和支持;要使朋友信任自己,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孝顺父母,那么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孝顺父母,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使自己内心诚实,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内心诚实,有一定的道理,这就是要显出自己善的本性来,如果不能使自己善的本性显出来,那么就不能使自己的内心诚实了。
【思想】这里说得非常好,一层一层地推进,最后落实到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说到底是要“善”。做人必须懂得“善”,努力做到“诚”。无论什么事,从“诚”开始。
【原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1],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2]。
【注释】[1]从容:举止行动。
[3]固执:坚守不渝。执,握住。
【翻译】诚,是上天赋予人们的道理;实行这个诚,那是人为的道理。天生诚实的人,不必勉强,他为人处世自然合理,不必苦苦思索,他言语行动就能得当,他的举止,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圣人,要实行这个诚,就必须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才行。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翻译】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还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一个清楚,如果还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就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那就不要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
【思想】这一节继续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善与诚。朋友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道理是不是也非常实用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下苦工夫的精神,哪一个是可以缺少的呢?
【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有个叫祖逖的人,小时候非常顽皮,都十四五岁了,也没读过多少书。有一天,祖逖忽然开了窍,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到京都洛阳去,向有学问的人请教。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助帝王治理国家的人。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做了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两人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两人经常谈论这些,而且一谈就是大半夜。
一次,半夜里祖逖听到公鸡报晓,他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以后干脆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正有此意,他一口就答应了。于是两人每天鸡叫后便起床练剑,借着月光,他们把剑舞得飞起来,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郑州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郑州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股票加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